長虹橋
綠波上的長虹
台11線67k處
更新:2022-12-05
發佈:2012-05-26
人氣:15.8萬
長虹橋優雅的拱形橋身橫跨在秀姑巒溪出海口處兩岸,在山海交際之處形成一道美麗的虹影,成為東海岸的著名拍照地標,而這裡也是泛舟的終點站,一艘艘疲倦又滿足的泛舟筏在這裡靠岸。沿著步道在溪畔漫步,水鳥輕巧的在河床邊覓食,自行車來來往往,兩旁的植物隨季節變換風景,若是累了,不妨到附近的新太平洋1號店稍作休息,喝杯下午茶,度過悠閒的時光。
出海口的奚卜蘭島,又稱作獅球嶼,綠意蒼蒼的小島是當地海岸阿美族的聖地,也是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島嶼,由於溪流阻隔,保有相當天然的生態相貌,在河口覓食的鳥類、洄游魚類和蝦蟹都會在此聚集,是做生態觀察的好地點。
景點特色
-
歷史人文
港口部落位在秀姑巒溪北岸,90%以上是阿美族。一百多年前,部落族人因反抗滿清政府統治而與清軍作戰,戰敗後大多數的男子慘遭屠殺,婦孺們逃亡至外地,多年後才又搬回部落定居。
港口部落至今仍保留相當完整的阿美族豐年祭儀式與樂舞。包含樂舞表演、手藝作品、風味美食等內容,樂舞表演有巫師舞、兒童舞與現代、古老歌謠;手藝作品則是利用山芙蓉樹皮編成的工藝品與生活用品;風味美食如:飛魚月桃粽、飛魚握飯、糯米洒、烤山豬肉等,樣樣都充滿原住民文化色彩。 -
自然生態
長虹橋位於秀姑巒溪溪口處,每年春季開始,太平洋上的黑潮將大量海洋生物由南往北帶,具洄游性的禿頭鯊、蝦虎魚、螃蟹、小鰻苗、小蝦苗等,紛紛回溯到秀姑巒溪中生活,形成「溯河」的奇觀。溪口的濕地,一年四季,各種水鳥遨翔飛舞覓食,長虹橋上的觀景台,可遠眺鷗鳥翔舞;下到海邊,可近距離清楚觀賞水鳥的英姿。
-
地質環境
長虹橋南岸下到秀姑巒溪,河岸兩側岩壁都是由巨大的火山角礫岩塊構成的火山集塊岩。秀姑巒溪中堆積許多巨大的石灰岩岩塊,是來自長虹橋兩側山麓上出露的港口石灰岩。石灰岩是由許多生物殼體所構成岩石,仔細察看可以發現許多種類的化石,如珊瑚、抱球藻與有孔蟲,都是當時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生物。
-
奚卜蘭島
秀姑巒溪入海前,寬廣的秀姑巒溪河口,有一小島矗立,將溪水一分為二,分由南北注入太平洋。小島正位於溪口中央,有如獅口含球,漢語稱為獅球嶼,阿美族人則稱為「奚卜蘭島」。小島由都巒山層火山碎屑岩所構成,面積僅10.67公頃,最高處40公尺,平時因受溪水四面阻隔,少有人登島,是賞鳥的絕佳地點,也是台灣難得一見,保存得最完整的海岸荊棘林,極具保育價值。奚卜蘭島為自然生態保育區禁止登島
-
港口部落
港口村位在秀姑巒溪出河口與月洞之間,背山、靠海、臨溪,90%的居民都是阿美族人,是阿美族傳統文化保持得頗為完整的一個村落。
這裡的阿美族人仍和他們的祖先一樣,喜歡在秀姑巒溪出海口捕捉幼年期的洄游生物,在礁岩、潮間帶間採集貝類、海菜,在海裏潛水抓魚,或在海岸山脈山坡上種植、打獵。部落裏傳統的藤、竹編織仍相當盛行。
每年颱風過後,會從秀姑巒溪漂來許多漂流木,族人應用漂流木創作藝術品,並美化家園,蔚為另一特色。
港口部落不定期會舉辦部落文化體驗之旅,或接受預約(20人以上)帶領遊客進行部落體驗,活動內容包括參觀部落、歌舞同樂、美食體驗等。(詳情可洽升火工作室負責人林鳳美:0910-864-276) -
靜浦
靜浦遺址出土的陶器,因為與現代阿美族人所使用的陶器相仿,又稱台灣鐵器時代之阿美族文化。
-
拉黑子工作室
當你看到長虹橋時,右手邊的小路進去,就是拉黑子的工作室;工作室全由木頭構成,室內擺了些工具、木頭和作品。他是阿美族的當代藝術家,西元1990年(民國79年),拉黑子毅然返鄉,開始部落學習之路,自木雕開始,從傳統出發,後來採用漂流木做為創作的素材,是漂流木創作的先驅。拉黑子的創作從實體走向意象,從台灣走向國際,曾獲邀到紐約參展。
詳細介紹
服務設施
- 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