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梯坪
世界級的戶外地質教室
台11線64k處
更新:2023-04-20
發佈:2012-05-26
人氣:54.6萬
本資訊由Google place 提供
玩賞攻略
- 距離石梯坪5公里遠的石門洞為電影《沉默》的拍攝地
- 石梯坪港是花蓮出海賞鯨的絕佳地點
- 能夠露營聽著海浪、看著星空入睡
- 適合觀察潮間帶生態、潛水和磯釣
- 海蝕壺穴景觀堪稱為臺灣第一
- 蘊藏豐富的珊瑚礁群與熱帶魚
世界級的戶外地質教室
石梯坪位在花蓮縣豐濱鄉石梯灣的南側尾端,整個區域是一個面積極大的海岸階地,海蝕地形十分發達,海蝕平台、隆起珊瑚礁、海蝕溝、海蝕崖等舉目皆是,尤其是壺穴景觀堪稱台灣第一。
石梯坪海岸蘊藏著豐富的珊瑚礁群和熱帶魚群,潮間帶上與壺穴形成的潮池,生長著各式各樣的海藻、魚蝦、貝類等海洋生物,使石梯坪成為觀察潮間帶豐富生態和潛水、磯釣的絕佳場所。
遊客可沿著風景區的環狀步道實地觀察,或是登上17公尺高的單面山,不僅可飽覽石梯坪的地質景觀,太平洋的壯闊浩瀚景象也能盡入眼底。
來生態賞鯨吧
石梯坪也是個充滿生命力的港口,漁船每日捕撈新鮮的漁獲上岸外,這裡也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,每年夏天鯨豚們總現身外海,吸引遊人們搭上賞鯨船追逐牠們優雅的身影,不妨搭上船一同來個生態賞鯨之旅吧!
【石梯坪露營區】
電話:0922-211336 呂先生
網站:http://camping33.pgo.tw/
相關資訊:點我
景點特色
-
歷史人文
石梯坪部落【Tidaan】是由港口部落的部分族人遷移至此形成的,主要族群是阿美族,其次是漢人,語言以阿美族語為主,漢語其次。祭典儀式、音樂舞蹈和生活方式,和相距2公里的港口部落類似,其中六月中旬的捕魚祭,和七月下旬的豐年祭為此一地區的主要活動。
石梯坪部落為了讓先人的手藝不致流失,成立了工藝坊;另外,還有巫師舞蹈、傳統粗食、和酒釀的傳承,部落族人,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。 -
自然生態
石梯坪有花蓮唯一的礁岩海岸林,這裡保存著花蓮境內許多特別的物種,例如在全球只生長在台灣和馬來西亞的蘭嶼小鞘蕊花,在全台灣,也僅分佈在蘭嶼和石梯坪至新社一帶的岸邊。
在海濱植物群中,以林投、黃槿、草海桐最多,它們都有耐濕、耐鹽的能耐,是優良的防風定砂植物;此外,長在礫石上的台灣海棗可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奇木,非常珍貴!
沿岸隨處可見的隆起的珊瑚礁上,有許多圓洞,是螃蟹和熱帶魚棲息遨游的場所。位在南岸的潮間帶,更有多樣而豐富的生物,常可見到原住民在此採集海膽、螺類和海藻。 -
單面山
進入石梯坪,在海岸的東南角落上,可以觀察到一個顏色呈現淡白色至白色的山坡。這個山坡在靠近陸地的一側緩緩的向內陸傾斜,然而靠海一側的坡度則是陡峭地插入海中,形成二側傾斜角度不同的山坡,這種地形稱為「單面山」,在石梯坪地區小單面山隨處可見。
單面山西側的坡面因受到海浪侵蝕而成天然的石梯,沿梯而上俯攬汪洋,實令人心曠神怡! -
天然海拱和海蝕溝
天然海拱通常發生在突出的海岬,因為海蝕作用特別強,歷經百萬年的海浪雕琢後,最後洞身被貫穿,形成海蝕門,像座橋,所以又稱為「海拱」。
在石梯坪,可以看見許多狹窄的「溝」與海岸線垂直,這些凹入海岸的溝,是海水沖蝕形成的,所以稱為「海蝕溝」。在單面山北側,有一條東西向的海蝕溝,底下已被海浪沖蝕甚寬,但表面卻只有一條窄縫,每有大浪撞擊時,大量海水沖入,並由狹縫中噴出,空氣壓縮的爆鳴聲與海水噴泉相應,頗為壯觀。 -
壺穴
從天然拱橋再往東走,可以看到石梯坪最著名的壺穴群,有的壺穴遠離海邊,有的仍在海浪所及處繼續受著海浪的雕鑿。
石梯坪的壺穴珍貴之處是它竟然形成在蕈狀石的頭頂上!
大退潮時,可以在東北角的波蝕棚上看到三個頗深的壺穴,壺穴中有十來種造礁珊瑚及各種藻類、魚類和無脊椎動物。
壺穴是海蝕地形的珍貴歷程,隨時可能消失,而已形成的離濱壺穴亦可能隨風化而消失,故是來到石梯坪頗值得一看的自然景觀。 -
潮間帶
從石梯坪工作站旁的步道走下,會到達一處廣闊的潮間帶,農曆初一、十五前後幾天的中午,大退潮時,是觀賞潮間帶生物的最好時機。春夏之際到潮間帶,看到那一大片綠油油,猶如海洋牧場的植物群,就是提供潮間帶動物豐沛食餌的各種藻類。
在高潮線上,數量龐大,卻最不顯眼的是玉黍螺,還有一個個像小火山般錐狀的藤壺;如果藤壺住的是3樓,那麼2樓的居民便是牡蠣了。潮溝岩縫中,常見的則是陽燧足。
低潮線附近,常可看到海膽、硨磲貝。寶螺是常見的動物,礁岩上,亦可發現石鼈和蜑螺。此外,潮間帶的潮池,更可發現許多魚、蝦、螃蟹、海參和貝類在此繁殖。 -
石門
目前石門休憩區停車場施工中封閉,欲往海蝕洞(March洞口)遊客停車請於台11線石門班哨角處停車後,往南步行進入。
石梯坪往北約5公里處,就到了石門。
從休憩站,沿著觀景平台前的花崗石步道,可到達石門海灘,這是一段綿延數公里的礁岩海岸。因海灘上一座形狀如門的海蝕洞而得名;這海蝕洞有三處洞口對外溝通,洞的寬度約18公尺,高近5公尺,海蝕洞上長了一棵碩大的雀榕,增加了不少野趣。海蝕洞南側,有一塊顏色特殊的火成岩,有發育良好的柱狀節理,整塊岩石彷彿由許多六角柱堆積而成。
從石門洞起至「人定勝天」紀念碑間的海岸,海蝕溝、海蝕洞、壺穴和海蝕平台等海蝕景觀非常發達。礁岩海岸是各類海藻漫生的溫床,魚蝦覓食之處,因此石門不僅是一處熱門的磯釣場,也是觀察海岸生物的天然教室。 -
石梯港
石梯港位於石梯坪西北邊。是台灣賞鯨的發源地,出海賞鯨的最佳所在,發現鯨豚的機率居全台之冠。外海有16種以上的鯨豚,最常見的有4種,包括尖嘴身上有白點的熱帶斑海豚、成群出沒的弗氏海豚、有海上芭蕾舞者之稱的飛旋海豚、頭好壯壯的花紋海豚,一趟出海,看見鯨豚的機率高達9.5成。4月起也是花東海域飛魚活動的季節,這時出海賞鯨豚,另一大收穫就是觀賞飛魚,和欣賞海豚追逐、捕食飛魚的矯健身手。
石梯港海域的漁獲量相當豐富,漁市場裡,可見到由出海漁船滿載而回的旗魚、鬼頭刀、飛魚、鰹魚等漁獲,較熱鬧的拍賣時間在早上7點半和下午4點時;遊客如要一嘗新鮮的海產料理,港區內也有價廉味美的餐廳,可提供遊客大啖一番! -
貼心的無障礙設施
園區設有無障礙設施,請參閱平面圖。
詳細介紹
星期一:00:00 – 23:59
星期二:00:00 – 23:59
星期三:00:00 – 23:59
星期四:00:00 – 23:59
星期五:00:00 – 23:59
星期六:00:00 – 23:59
本資訊由Google place 提供
小型車:假日60元、非假日50元
機車:假日20元、非假日15元
服務設施
- 住宿
- 停車場
- 觀景台
- 公車站
- 步道
建議遊程
如何到達
旅遊叮嚀
2.初次造訪,建議沿木棧道前行,從第一座木造涼亭旁的石板步道下去,約2公里長,可以看到海蝕地形,還可看到濱海的植物。
3.若要觀賞潮間帶,可先上中央氣象局的網站查閱,挑選農曆初一、十五前後幾天,大退潮的時間,這是觀賞潮間帶生物的最好時機。
4.走訪潮間帶應小心腳步,建議穿著膠鞋或是防滑功能較好的涼鞋。並請不要撿活貝回去,以免對環境生態造成傷害。
5.營區營位進住時間為當日下午14時,拔營時間為次日上午11時。